教材的核心理念如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?
赵强教授的《企业战略管理》以“动态适配”为核心框架,强调战略决策需匹配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。书中通过华为国际化、海尔组织变革等12个本土案例,系统展示战略分析工具在真实商业场景中的应用逻辑,尤其注重从机会识别到执行落地的全周期推演。
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材内容有何创新?
第五章节专门构建“数字战略双螺旋模型”,提出数据资产化与业务流程数字化并行的实施路径。通过京东智能供应链、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等实证研究,揭示传统企业在数字生态重构中的战略杠杆点,配套的数字化战略评估矩阵已获多家咨询公司采用。
相较于国外经典教材的差异化价值?
本书突破SWOT、五力模型等传统范式,创新提出“战略韧性指数”评估体系。通过对比研究2008-2020年间中外企业危机应对案例,建立包含组织冗余度、生态耦合度等7个维度的量化模型,为后疫情时代的战略设计提供新方法论。
教学资源体系如何支撑混合式学习?
教材配套的虚拟战略沙盘覆盖制造业、服务业等6大行业场景,支持学生在线完成从环境扫描到战略审计的完整推演。每章附带的AR案例库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激活三维决策情境,配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实测数据显示,这种沉浸式学习使战略决策失误率降低37%。
全球化战略章节的独特洞察?
基于对142家跨国企业的跟踪研究,作者提出“地缘战略缓冲区”理论框架。通过解析宁德时代欧洲建厂、TikTok数据本地化等典型案例,揭示新兴市场企业在技术标准、文化合规、供应链弹性三个层面的战略缓冲机制构建要领,该理论已被纳入商务部跨国投资指导手册。